

人物簡歷
李盈瑩,作家和記者,作品涵蓋了農業飲食、土地生態、自然工藝、人物故事等多個領域。著有《養雞時代》、《與地共生,給雞唱歌》《台灣小野放》等書,並在《鄉間小路》《地味手帖》《豐年雜誌》等雜誌發表採訪報導和個人創作。她也是一位旅遊書作家,介紹了台灣的美麗風光和人文風情。
個人官宣:
.jpg)

沒有比寫作更需要心神合一的事了
一間小平房、一個養了幾隻母雞的側院,幾步路之遙、蘭陽溪的水圳溝渠旁,還有一座植有芭蕉、株蔥、冬季葉菜的園子,這裡是文字工作者李盈瑩在宜蘭的住家兼工作室。
原先在台北近郊長大的她,畢業後在出版社從事旅遊採訪編輯,朝九晚六的生活,總因通勤塞車常感困頓,更常被辦公室突如其來的電話聲、門鈴聲、同事的閒聊打擾而難以專注。她笑說:「大概沒有任何一種工作比寫稿更需要心神合一了!比如攝影,姑且不論拍得好壞與否,按下快門至少有成品,但寫稿的過程若心有旁騖,就是一個字也生不出來,那種因分心而拉鋸的歷程很痛苦。」
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模式,她離開公司體制自己接案,並與同樣喜愛自然環境的先生一起移居宜蘭,承租一間幾十坪的平房,就此展開新生活。


紮根土地的生活經驗,讓採訪有了底氣
被問及在宜蘭從事文字接案與台北有何差異?盈瑩覺得,三十歲前在都市當記者,或許是生活經驗不足,訪談時總覺得自己對世界不夠了解,常擔心拋出去的問題會顯露無知。三十二歲那年遷居農村,身體力行從一顆菜籽種植成一株葉菜、從巴掌大的小雞飼養到活蹦亂跳開始下蛋的母雞,親近泥土的過程帶給她無可取代的踏實感,或許每次的採訪仍諸多議題尚待了解,但濃厚的生活感已讓自己有所根基。
後來她相繼與《鄉間小路》、《豐年雜誌》、主婦聯盟《綠主張》等單位合作,從原先相對發散的旅遊主題,逐漸聚焦於土地、生活與食農領域;也因為就在「地方」生活,知曉地方的困境與機會,陸續與《地味手帖》、中衛發展中心合作,採訪地方創生類的題材。

採訪帶來未知;寫作則忠於己愛
採訪工作多半是被動式地接受出版單位指派的題目,每一回都夾雜著不同的挑戰,也都像全新的一回,但她坦言自己很享受這些充滿未知的任務,去年她因採訪業餘野菇觀察家,自此像開啟天眼般,去山上及菜園也終於能發現那些昔日不曾注意到的蕈菇。前年到馬祖採訪縣府團隊與在地創業青年,那段孤身一人在寒冷的北國工作、獨自搭公車在崎嶇的海島上蜿蜒,夜裡吃碗熱騰騰的老酒麵線,對她而言都是伴隨工作而來的深刻回憶。
採訪之餘,盈瑩也投入個人創作,發展自己想寫的主題。近十年的宜蘭時光,她陸續出版《與地共生 給雞唱歌》及《養雞時代》,因著對雞的迷戀,她與先生一說一唱到校園演講,由她向聽眾介紹雞的動物行為觀察,先生則以書中短文譜成雞歌,以吉他彈唱的方式活絡講題。
.jpg)
閒暇時光,不亞於工作的人生大事
在農村從事文字工作,對盈瑩來說是很理想的組合。她坦言,沒有外出採訪的日子,自己就是一個安於日常的人,生活範疇相當重覆──去菜園耕作、採收作物回來料理、走訪家附近同一條步道,騎一樣的單車小徑來來回回。對比這般「農村宅人」的生活模式,採訪工作將她帶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、看一看,再帶回些許不同的自己回到家裡,於是生活與工作,一個安定,一個變動,一個勞動身體,一個勞心燒腦,好像在身與心、內與外、自己與世界之間,取得了平衡。
如同所有的藝文工作者,文字接案在享受龐大自由的同時,也伴隨著不穩定的收入,且工作與生活的節奏難以規律。盈瑩描述,業主常像約好似地同時趕著發案,也時常有默契地突然無消無息,因此如何在忙期培養耐力、專注與自律,如何在空窗期鍛鍊淡定的力量,都是接案者的人生課題。從前的她也會在案件短缺時感到焦慮,如今已能在度小月的期間切換成微退休的心境,她剖析道:「可能我的物質欲望不高,且在農村生活無論房租或經濟開銷都不大,另一方面也慢慢參透了那些心慌多數時候其實不見得是缺錢,而是整個社會被洗腦成『不工作好像哪裡怪怪的』,以至於無法停下來感受閒暇。」在盈瑩的認知裡,如何面對閒暇,在人生的重要性或許不亞於工作這件事。
到苗栗苑裡採訪編織藺草的工藝師 (攝影 汪正翔)